Notes on Top Performer Course

之前通过一些文章和书知道了 Scott YoungCal Newport 这样两个人,也订阅了他们的 blog 和 newsletter。在 2015 年时,他们开设了一门 Top Performer 的线上课程,因为自己对个人生产力方面的内容很感兴趣,所以虽然费用不菲,还是报名参加了。

关于个人效率提升类的研究,其实自己接触得还是太晚。身边不少优秀的朋友是在大学毕业前就已经系统性地学习和开始实践了。而我则是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独自摸索碰壁了很久,这才在工作几年后开始明晰中间的一些原则。不得不感慨,其实里面的大部分内容,如果我能在读中学时就明白,该有多好。

坦白说,这类关于 productivity 的内容,课程也好,书籍文章也罢,其实很多在本质上都差不多,并且部分作者还会有些不好的倾向,比如生造一些概念来往玄学和银弹的方向引导(当然,Scott 和 Cal 还算不错的)。所以,自己也并不指望通过上一门课就能产生多大改变,特别是短期内。

当然,你肯定已经猜到了,由于 2015 下半年的疯狂加班和 2016 年的各种变动,结果是虽然这个课程已经上了三期了,但作为第一期的学员,一共八周的课程,我的进度还只停留在第三周。好在最近终于抽出了一些时间把课程内容学习完了,接下来就看如何实践了。

这里按照课程本身的结构,大致记录一些要点,以备自己之后查阅。因为版权原因,就不给出太多细节了。

Interview and Research

核心思想是职业生涯的提升是通过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来达到的。而哪些是关键的核心能力,自己的认知往往有偏差,所以需要通过对专家的访谈来梳理明确。

Scott 和 Cal 在这门课有一个优点是会给出不同层面的观点和论述,从战略层面的抽象原则,到战术层面的具体策略,再到一些非常细节的实操指导。以这个访谈方法论为例,战略层面有 choose the lifestyle, not the person 以及 exploring hidden career path 这类宏观原则;战术上则讲述了诸如从哪些渠道寻找专家,如何从谈话内容中提炼分析,circumstances vs contributions,哪些是「人成事」,哪些是「事成人」等具体策略要点。最后从非常细节的角度,指导了如何写联系(套磁)邮件,如何进行访谈的安排以及后续跟进,甚至是提问的先后循序与节奏这类手把手层面的经验。

这牵扯出另一个话题,一方面是学习课程本身的内容;另一方面,看这两位专注于该领域多年的人是如何分析问题、分解任务、分步推进的。这种反向解构的过程也是一份不错的学习样本。关于这点后面还会提到。

访谈这部分是这门课程比较特殊的一点,也是自己非常欠缺的地方,更多地主动接触人会带来很多益处,这点在第八周课程的 Build a Mentor Network 里也有涉及。

Deliberate Project

刻意练习 (deliberate practice) 也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需要明确的是对一万小时理论的某些误读。不是所有练习都是等效的,也不是说只要「勤奋」就一定会有好的结果。课程中对于这部分理论并没有过多阐释,给出的则主要是更偏实战的指导,特别是已知大家都很忙的情况下,如何有效结合现有工作设计练习项目,以及如何尽量占用更少的时间来达到训练的效果。其中有几点比较有启发。

首先是选择合适的项目并设定目标。Good project feels scary,按中文的说法就是「取法乎上」。课程中有个观点我很喜欢:

Fail because of laziness is easy, we want to fail because we’re not good enough (yet).

如果最终没有达到目标,懒惰、拖延、没有充分准备等等,这些借口是非常容易拿来开脱的,虽然看起来很自责,但其实是另一种懒惰的表现,思考上的逃避。Deliberate project 的目的就是通过设定特殊的环境和稍高的要求来逼迫自己在某些关键点上进步,上述偷懒是非常危险的。事实上,如果因为自己暂时能力上达不到,比如技能不熟练、知识不理解、时间管理不够好等而没有达到预定目标,是完全正常的,而这中间的差距恰恰可以帮助我们来针对性地弥补自身缺陷。

Fail because of not smart / disciplined / productive, not to fail because of not prepared seriously enough

第二点是正视意外和调整。现实中的 side-project 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各种工作和生活的临时安排、意外干扰会层出不断。与其心灵鸡汤地宣扬一定要坚持计划,不如正视变化,从一开始就留出足够的富余时间,同时训练自己拥有不断随时调整计划(和心态)的能力。

此外减少不必要的外部因素也很重要。比如你并不需要非等到买一双特别合适的跑鞋才开始锻炼,也没必要非要找到一个完美的笔记软件才开始整理知识系统。

至于这部分其他一些实操层面的计划分解等,感觉自己做得还可以,当然这依赖于对 Trello 等工具的使用。

Deep Work

这部分的很多观点,特别是跟认知科学相关的部分都跟我正在读的一本书很接近(读完之后应该会写一篇笔记),只不过这个课程里更多是从实际经验出发,而那本书里则会讲解神经科学的原理。同样的,这部分依旧延续了我之前提到的两个优点,将理论原则同实际执行相结合,以及对于单个论点,能清晰地梳理出更细层次的结构来论证。这里我粗略地按照自我管理和实际工作环境中的协作两部分来记。

Self Management

首先,大多数核心观点跟认知科学的结论一致,比如认识到大脑的资源有限,mental energy,willpower,随便怎么叫,需要集中有限的注意力和创造力在最关键的任务上,而对于其他诸如 admin tasks 之类则采用各种技巧提高效率,减少对精力的占用。Manage energy not time,拒绝多任务,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注意力等等。实际层面也有一些方法,比如通过类似仪式感的流程来快速进入状态等。

其次,需要区分出有害的 pesudo-work:实际有成效的工作是非常耗费脑力的,于是大脑的惰性使得我们往往只是 keep a busy schedule 以显示自己很努力,但并没有真正在需要学习或工作的任务上有实质性进展。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观点是 embrace boredom。我们会感到乏味无聊并不是因为缺少活动和事情做,而是大脑缺乏新鲜的刺激。这在 deep work 的过程中几乎是必然的,我们需要训练自己的大脑,使其更能容忍乏味,这样对于长期集中注意力有很大好处。比如,排队时,在饭店等菜时,不要总是掏出手机。看似在利用一切碎片时间提升效率,但其实也会有潜在的危害。我现在基本上也是恨不得利用上所有碎片时间,一旦有一会空闲都觉得浪费了,这么看,对自己的注意力其实是有损害的。

Collaborate Work Environment

除了优化自己的工作习惯外,更多时候我们是在公司的环境里工作。此时还需要处理好协作环境下的一些要素,否则占据我们每天绝大部分清醒时间的日常工作效率将会受到很大影响。

首先依然是有效工作的问题,work hard,not busy,很多时候我们不想让自己看起来懒惰,在这样一个强调进步的大背景下,一旦空闲下来会有罪恶感,又或者大家都在加班,我不显得很忙会压力很大等等。我们需要克服这种心理。

Fixed-Schedule Productivity 也是 Cal 提出的一种方法论(每天 5:30pm 后不工作),虽然直接照搬不太现实,但背后的思路还是有一定启发性。这里直接引用一段讲义里的话:

Pick the schedule in which you want your professional life to fit. Then work backwards from this goal and do whatever it takes to meet it. Fixed-Schedule productivity is a Meta-Habit, which is a high-level routine that generates many low-level habits.

实际工作中,我们往往被各种 deadline,会议,微信/slack/bearychat 消息淹没。这样你永远只能是个 survivor,而不是主动的一方。良好的(包括针对各种时间跨度的)计划可以增加对时间的控制力。更重要的是尽量让自己「离线」的能力,不被频繁打扰才能在困难的任务上有进展。这点也需要有效地跟团队的工作流程互动博弈。

Mastery

按照这门课程的设计,其实提升自己职业能力的方法就是不断地用 deep work 的方法来做 deliberate projects,从而练习自己在访谈中提炼出的核心技能。最后两周的课程更多是对前面过程的补充,以及一些评估和审视的方法。

这里不再重复记录一些具体的方法,而是谈两个印象较深的点。一是对于问题的细致剖析能力。比如在 perform a time auditcareer capital analysis 两节中,作者执行了一条非常标准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链条。而且,很多在我看来一条标题就把意思说到位的内容,课程的讲者还能在这基础上继续分层阐释,进行论证。不是说这样就一定好,因为有煞有介事之嫌,但这种细致剖析的能力还是值得注意的。

第二个就是强大的自省能力。能否主动并且定期地反思自身在工作上的各种表现,跳出惯性「重构」一些习惯做法,这是一种 meta-skill。由此再选择一些适合自己的具体执行层面的策略,比如课程中提到的 quarterly reviewcareer journal 之类(具体形式并不本质),则能让自己进入一个系统化提升的阶段。

Some Highlights

最后罗列一些我觉得有启发的论点,方便以后回顾。

  • Interview
    • Choose the lifestyle, not the person
    • Learn from actions, not interpretations
    • Circumstance vs. Contribution
    • Habits vs. Skills
  • Deliberate Projects
    • Good projects feels scary
    • Trim unnecessary friction/busy work/dependency
    • Prepare for the unexpected
    • Use metric to measure progress (project metric / performance metric)
  • Deep Work
    • Separate your deep and shallow work
    • Train your ability to focus
    • Deploy depth rituals
    • Prevent falling into pseudo-work
    • Embrace boredom
    • Fixed-Schedule Productivity
    • Work hard, not busy
    • Manage energy
    • Reclaim your time and attention
  • Mastery
    • How to combat perfectionism
    • Perform a time audit
    • Feedback ranking
    • Career capital analysis
    • How to conduct a quarterly review
    • Keep a career journal

Summary

正如前面所说,这门课程本身的内容当然是有收获的,但并不一定值这么多钱,毕竟现在各种关于个人生产力的资料唾手可得。我想更重要的是给自己一个契机吧,以学习课程项目为机会系统性地反思和调整自己的很多工作方式。另一方面,Scott 和 Cal 本人在学习和工作效率领域也算是高手。通过观察他们怎样组织、推进这门课,也可以收获很多有价值的东西。

方法论类的内容是有一定指导意义的,但如果不能灵活实践,就变成了纸上谈兵。所以接下来更多的是把这中间有用的部分纳入到自己的工作流程中,改造、实践、提高。

F. Shen
F. Shen
Algorithm Engineer

Be an informed citizen, life hacker, and sincere creator.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Next
Previo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