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nds and Choices

前几日听《硬影像》最新的两期节目,讲游戏神作 The Last of Us 中的叙事与人物,很多观点让人共鸣。Wounds and choices,都是塑造人物性格和推动故事发展的经典手法。正好 Game of Thrones 大结局马上要上演,自己最近也在断断续续重看之前几季做铺垫,今天随笔写一写里面若干人物的伤口与抉择。没有太多条理,纯粹闲聊,对于《冰与火之歌》这样史诗级的作品,肯定也只能点到为止了。

艺术叙事的若干范式

先简单回顾一下罗登在《硬影像》这两期节目里提到的一些叙事原则。这些方法技巧已经被反复使用,但人类的情绪与认知本能没有变,所以这些从古希腊神话时期就开始的「讲故事」方式,放到今天依然是非常有效的。

有成长的故事才吸引人

这也是人们常说的「人物弧光」,在电影短短的一两小时内,需要让人物在关键特质上有变化,这种变化又是跟主题和情节相关,在这种变化与成长中让观众感受到共鸣、冲击、思考。再有趣的人设,如果总是一成不变也会让人感到厌倦。很多国产作品的单调也正源于此。

而近几年不少优秀的电视剧集,特别是美剧,由于时间和空间更充裕,在人物刻画的丰满程度上要远远超过电影。记得之前曝出《绝命毒师》要拍电影版时,有人说过,Breaking Bad 这部剧的存在本身就是美剧在人物表现上要强于电影的证据。1

在各类人物成长的故事中,又以跟命运抗争的古希腊式悲剧最令人动容,所谓「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观众喜欢看英雄,但更喜欢看英雄的悲剧。

人物的「伤口」

一个没有过去的人物往往是扁平的。《西部世界》里会给每个 host 机器人设定一个 cornerstone, 《银翼杀手》里每个复制人也会被植入一段记忆。过去的某些痛苦遭遇,会极大地增强当下人物的戏剧冲突。“Where are you from” 很多时候并不总是一个玩笑,而是冰冷真实的哲学追问。这也是为什么当一些人物终于冲破自己过去的束缚,完成蜕变时,故事吸引人的原因。

选择的拷问

中学语文课上就讲过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理论。现在我都还记得高二时,某被称为情诗王子的语文老师,先自嘲一句「这里跩个词」,然后转身在黑板上写下「拷问」二字。如果你想让一个人物展示自己的真实性格,就让她/他在一个冲突环境中做抉择。

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喜欢看大的「赌注」,巨大的不确定性带来巨大的刺激,而自己又不用承担后果。

所有人都喜欢大团圆,但悲剧留给我们更多

恐惧感会比其他正向的情感体验更快地刺激人类大脑,这是动物性本能决定的。而所有恐惧中,对于死亡的恐惧又是终极的体验,所以精彩的作品里,经常在死人,比如马上要谈到的《权利的游戏》。

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事物亲手撕给你看。由此带来的情感体验往往更加持久,而好的叙事者,会在这种悲剧中加入自己的思考,或者叫人文关怀吧。


以下内容涉及大量剧透,如果你还没有看过《权利的游戏》,可以考虑看完再来阅读。


All men must die

最早听说《冰与火之歌》时,就被人提醒,里面经常死主角。果不其然,第一部就把光辉正面的男主给杀了。也正式告诉大家这部剧没有什么主角,因为 Valar Morghulis (all men must die)。而在这个史诗般精彩的故事中,有那么几个人物的命运与性格,值得人不停回味。

Halfman

他是一个天生的侏儒,被世人称为「小恶魔」;他同时又有着难得的真诚和智慧。

Tyrion: 所有侏儒在父亲眼中都是私生子。

所以,虽有显赫名氏,但 Tyrion 天生的伤口就是自己的侏儒身份。从出生起就被自己权倾一国的父亲嫌弃,被跋扈的姐姐鄙夷。在故事开始的阶段,Tyrion 也确实展现着自己招人厌恶的一面,召妓酗酒。但正如他自己所说,“I enjoyed this game”,在 Kingslanding 这个错综复杂的权力游戏场中,他发挥得很好,无论是代理首相,还是后来的财务大臣,当真的需要发挥才干时,Tyrion 向人们证明了自己并不是一无是处的 Imp。连老辣的玫瑰皇后都说「我听闻的是一个荒淫无度的侏儒恶魔,而我面前看到的却是一个战战兢兢的记账员,真让人有些失望」。

Blackwater 大战中他知道轻重缓急,身先士卒,被士兵们欢呼 Halfman! Halfman!,事实上救下了整个都城。他会保护敌人的女儿,掌掴教育自己暴虐愚蠢的侄子国王。甚至在被迫迎娶 Sansa 后,绅士地在新婚之夜拒绝一个妙龄姑娘,因为知道对方不愿意,并自嘲「……那我的长城守卫2生涯今晚开始」,俨然一个绅士。

到这里,其实 Tyrion 的成长还只是希望自己性命无虞且日子不那么无聊一些。但是,命运在这时继续折磨着他。不,你永远是父亲眼中被诅咒的怪胎,是所有人唾弃的侏儒。于是 Joffery 的死被算在了他头上,一场心机大于天的审判降临。曾经心爱的女子 Shae 背叛了他,自己的父亲想要利用并抛弃他乃至一劳永逸地杀死他。在那场审判中,Tyrion 喊出了自己的命运 “I’m guilty of a far more monstrous crime: I’m guilty of being a dwarf!”

命运的捉弄并没有结束,甚至替他出战比武审判的红毒蛇也戏剧性地被反杀。于是乎,有了后来的逃跑之旅,以及那天夜里用弓弩将整个七国都惧怕的生父射杀在马桶上,完成命运的复仇。

后面的故事,Tyrion 突破了自己的伤口并跟 Lannister,这个给自己带来无尽荣华和屈辱的家族决裂,踏上远方,在政治上与龙妈联合,寻找一种新的政治可能。

整个故事的所有人物中,Tyrion 是非常讨喜的一位,他从不掩饰自己的缺点,但那种抗争与被命运捉弄的戏剧张力又实实在在地吸引着每个观众。

Kingslayer

他天生英俊勇武,又出生在最权贵的家族,他是狮子的代表。

Jaime Lannister 有着让别人羡慕的各种先天优势,但故事的第一集,这个角色就为了掩饰自己的姐弟乱伦,把 Stark 家十岁的小儿子从塔楼推下,摔成残疾。恐怕没有观众会认为这是一个好人。跟双胞胎姐姐 Cersei 的乱伦之恋是 Jaime 的原罪伤口之一。

另一个则是 Kingslayer 的称号,作为国王侍卫却从背后偷袭刺死了发誓要保卫的人。在世人看来骑士的名号被玷污了。这样一个反派在第一季中也顺理成章做着符合身份的事情,比如围攻 Ned Stark。比如在被俘虏后自暴自弃的一系列言语。

但是 Jaime 真的如自嘲中说的那样是一个 “kingslayer, oath breaker, a man without honor” 吗?这里不得不佩服马丁老爷子的叙事功力,那一场砍手出乎所有人预料,反倒使得 Jaime 重新认识了自己的人生。从那之后这位骑士一步步在各种选择中跟自己的命运开始抗争。

Jaime: So many vows… Defend the king, obey the king, obey your father, protect the innocent, defend the weak. But what if your father despise the king, what if the king massacres the innocent?

他拖着满身伤痕中途折返,跳下熊斗场营救 Brienne;他冒着危险解救了 Tyrion。他爱着不该爱的人,但他没有选择,他义无反顾地做着不被理解的事情。只要是为了保护他爱的人。

如同 Tyrion 或 Cersei 一样,有时我觉得 Jaime 也是被 Lannister 这个家族名字诅咒了。一步步,最终在活人与死人的战争面前,他占到了跟 Cersei 决裂的一面,一人一马孤身北上。

犹记得第七季中,面对龙妈,Jaime 决绝地单枪匹马冲向巨龙,硝烟中我们看到的已然是一位救赎自己的骑士了。

其他

真的动笔写起来才发现可以联系和想表达的东西太多了,这里权且只简单写写 Lannister 家族的一对兄弟。事实上只开了个头,这两个人还有太多可说的事情没来得及展开。其他还有几个很想说的角色,比如 Sandor Clegane,the “Hound”,和 Theon Greyjoy,这两个人物的命运安排教科书般展示了伤口和抉择这两项在人物塑造中的重要作用。还有 Robb,少年狼王天选之人,却是如此让人唏嘘的命运安排,一系列的选择最终走向毁灭。不要忘了还有历经磨难的 Stark 姐妹,当看到 Arya 终于回家环顾 Winterfell 城的那一幕时,我想很多人都落泪了吧。

反倒是始终活下来眼看成主角的 John “you-know-nothing” Snow 和一长串头衔的龙妈,虽然也是各自历经磨难,但人设中的成长起伏总觉得不如上面提到的几位那么震撼。也许这就是大家后面颇有微词的主角光环吧。所有这些,如果有时间和精力,等留到最终季大结局之后我再慢慢组织。

后记

虽然缘起是 The Last of Us 这款游戏中的叙事,但其实我并没有玩过,我甚至到现在都没有一台游戏主机。一直以来最优秀的游戏其实都属于艺术范畴。而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交互的创新,今天的游戏在某些层面已经超越了电影的表达。所以,等搞定迁移,也可以考虑入坑,给住的地方买个 switch 或者 ps 吧:)


  1. 印象中似乎是 Lawrance Li 说的,但没有搜到原话,也懒得去逐条翻 twitter 记录了。↩︎

  2. 剧中长城守卫会宣誓终生不娶妻生子。↩︎

F. Shen
F. Shen
Algorithm Engineer

Be an informed citizen, life hacker, and sincere creator.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Previo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