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岛初窥

香港,一个华人世界里非常特殊的城市。无论是成长过程中千丝万缕的文化联系,还是随着墙之升高而带来的种种现实层面的动机,都使得香港成了我非常期待的一个目的地。于是岁末年初,趁着元旦假期,匆忙赶往港岛一瞥。

遗憾的是,年末工作繁忙,行前各种功课缺失,导致诸多计划落空。索性把这次香港之行当作单纯的散心之旅吧。这里随笔记录若干行程片段,权作记忆的碎片。

世界公民

初到香港,最直观的感受是这里的确是一个世界城市,随处可见不同族裔的人群。本地粤语族群最众;其次是各种东南亚族裔,马来人、菲律宾人,印度人也不少;其他欧美日韩也经常可见。街边巷尾,各式腔调。反倒是操普通话的大陆客没有想象中那么多。

行走街头,满眼繁体字,听不懂的粤语作为第一语言充斥周遭。这场景倒是与之前在日本有几分相似。不时听到的一些英文反而更显亲切。中间还被问过两次路,只好抱歉到:“Sorry, I don’t speak Cantonese”。其中一次是个年轻可爱的姑娘,转用英文继续问我。可惜初来乍到我也不知道位置,只好继续 sorry 了。先前很多人说,近年在香港讲普通话会遭遇各种歧视。这次感受不明显,虽然很多时候我也很自然地直接讲英文了。但感觉不少地方还是很难应付,比如,哎,老板来碗云吞面用英语怎讲?

想起沈辛成博士在《纽约无人是客》中写的「我不会装作政治正确的告诉你,说我看不到肤色。实话实说,我与纽约的第一次照面,满眼看到的都是肤色」。在这个聚集了各种世界公民的自由港,有两个场景令我印象很深。一是行程第二天刚好碰上周日,在中环附近各处过街天桥上和路边看到大量菲佣聚集,像难民一样坐在纸箱圈起的地上,饭盒、被褥、鞋子散落一地。后来才知道原来这是香港街头「特色」,逢周日就会如此。后来路过金钟广场时,在公共厕所处又碰到专门负责打扫的印度人,与周围衣着光鲜的华人对比鲜明。

这样的场景一再出现,以致我模糊觉得似乎当地香港人,或者华人和白人都在做着偏「上层」的工作。而「下层」的工作,诸如打扫厕所、苦力、家庭佣人等,则大多是其他族裔如东南亚和印度人在做。转念一想,其他世界大城市乃至国内的北京上海不也是这样吗?保洁、快递、门卫这些劳动密集的工作,有北京本地人吗?有上海人吗?几乎没碰到。方言一张口,大多都是来自河南河北四川这些劳务输出大省。只是在国内大家长得太像了,于是觉察不到。而在这里,因为肤色,族群之间的贫富等级突然变得非常直观。

说来好笑,前一天刚想过这个问题,次日早上乘地铁时,对面正好就看到一个气质非常棒的姑娘,不算特别漂亮,但气质真的很好。带着耳机跨着包,然后时不时对着手机说话,全程英文。听起来像在讨论合同条文或者法律条款。身上满是一种既张扬又内敛的精英气质,转身在顶级公司云集的中环下了车。

城市森林

香港实在是有太多可逛的地方。两天多时间,我的平均步数达到了两万六七千,最高一天差点破了那次在奈良的两万九记录。一路暴走,经过一众在各种港片和文学作品里看到的地名,真是十分奇妙的体验。中环,金钟,旺角,油麻地,尖沙咀,铜锣湾,一路逛下去;弥敦道,皇后大道,钵阑街,轩尼诗,花园道,可以打卡的路标实在太多了。

专门去了《重庆森林》里王菲和梁朝伟迎面相遇的那段长长扶梯;又跑到重庆大厦门口打卡。很中二地在地铁里对着电子显示器「下一站:天后」的提示拍照。还有那天傍晚因为周边施工差点迷路,最后好不容易摸到油麻地警署,结果人家已经下班了。我只好对着已经拉下的卷帘门照了张照片,好不狼狈。

跨年那天本来想着先去太平山顶看维多利亚港夜景,结果排队人数实在太多,估算了下要三四个小时,一晚上就废了。果断放弃,当然后面没能免俗,还是在跨年零点跑到 Tamar Park 跟茫茫多的人一起等待新年倒数和烟花表演。真是好久没见过这么多人了。只是周围像我这样一个人 像傻子一样 来看烟花的根本看不到。 希望可以尽快找到人一起跨年和做其他二人世界的事情吧。

随机暴走的过程中也有意外的收获,途中经过了 St John’s Cathedral,进去歇了下腿脚。不太的礼堂,当时里面没有正式的活动,只是正好有合唱班在排练。 一群人在角落里,每人面前放着谱子,架子上有一盏小小的灯。我坐下听了一会,非常美的合声,应该是我这辈子现场听过的最好的合声了。每个座位前方都放着一本很厚的书,我开始以为是圣经,后来打开看才发现是赞美诗,上面还标着五线谱。即便是无神论主义者,也不妨碍欣赏宗教中一些美的元素。1

茶餐厅

独自旅行最大的麻烦恐怕就是吃喝,毕竟很多馆子一人份并不好点菜。按理说在香港这种茶餐厅文化盛行的地方,一人食的好去处应该不难找,但这次还是吃了没做攻略的亏。暴走的过程中基本上就是沿街随便找些吃的地方。非常遗憾的是,几天下来尝试的叉烧烧鸭双拼,海南鸡饭,鲜虾云吞面都非常一般。好多真是感觉跟北京的差不多难吃,很沮丧,跟去年的广州之行比差太远了。几天下来反而是住处门口一家上海小吃店里的外卖生煎包和葱油拌面感觉还不错。

最后一天专门找了家米其林——添好运,解决午饭。两点多到店时依然排了三四十人。不过幸运的是刚排了两分钟,正好有一位的空,店家问有没有一位的顾客,只有我一人举手,于是成功插队。坐下点了几样常见的粤式茶点,但说实话,也就虾饺还行,凤爪和肠粉都很一般。

好在那天出来后刚好在附近的 ifc 找到了 %arabica 咖啡,要了一杯拿铁,慰籍下自己。顺便说下,%arabica 的那家店会默默记下你点单时说的语言,然后在小票上用 C 或 E 之类的单号前缀标注,这样店员在后面喊号时就会主动用对应的中文或英文。很用心的小细节。

后记

还有一些有趣的小地方,一并罗列在这里

  • 香港地铁的英文报站声好亲切,跟常坐的北京四号线一模一样。这时才真正意识到四号线京港地铁的香港血缘。
  • 街道普遍非常窄,但车速很快。这点跟日本很像,猜测车速快是建立在大家遵守交通规则的基础上。另外,很多路口会在地上标望左望右,莫名有种萌感。
  • 国航真不受待见,去的时候盘旋了半个小时才让降落,柜台在候机大厅最里面。对比一下,回程的时候,还没过天津就已经机头对准跑道开始下降了。
  • 香港住宿是真贵,Airbnb 上订了一个非常不错的「豪宅」。插曲:一共三晚,买了两双拖鞋。(我再尝试人字拖我是猪)
  • 旅途中移动设备打字太累,反倒是善用 voice memo 之类工具,直接语音记录比较方便。
  • 香港很多地名、站名、菜名的翻译特别好玩。比如 waterloo Road -> 窝打老道,海南介反。

对于独自一人的旅行,还是很享受这种在新鲜城市里乱逛的风格,熟悉又陌生,带有 exotic 情调。各种在文艺作品里熟识的地标和建筑出现在眼前,不同文化印记的交锋。 跨年时节香港的温度也非常舒服,即便晚上稍微有些凉。整体城市感觉不如在京都和东京舒服,至少整洁程度上不比这些日本城市。另外就是能强烈感受到资本主义贫富差距的冲击。


最后附一些照片吧。

叮叮车
叮叮车,像极了哈利波特中的魔法公交车
金融中心
港铁:尖沙咀
%arabica
终审法院
维港夜景

  1. V for Vendetta 里也有一句类似的台词。↩︎

F. Shen
F. Shen
Algorithm Engineer

Be an informed citizen, life hacker, and sincere creator.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Next
Previous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