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走的是消逝的年华,偷不走的是记忆的温情
缓缓的叙事,干净的配乐,一个孩子眼中普通一家人的岁月流逝。 虽然故事发生在遥远的六七十年代的香港,但只要你的生命中有过哪怕一段与片中经历相似的回忆, 相信《岁月神偷》都会轻轻地触碰下你内心的温柔。
“在幻变的生命里,原来岁月才是最大的小偷。”
影片的开头,导演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主题。紧接着通过小弟罗进二戴着玻璃鱼缸特殊的变形视角把人们的记忆一下子拉回到上个世纪60年代末的香港。父辈两兄弟,“一个在巷头剪头发,一个在巷尾做皮鞋。”慈祥的奶奶,能说会道的阿妈,优秀的哥哥;忙碌一天,晚上,街坊邻里就在门口街边一块吃饭,孩子们跑来跑去,分享着各家的好菜。任达华和吴君如扮演的一对夫妻相视,虽然清苦,但一家人的生活也过的平静而舒心。
“讲大话,小心掉门牙!”
吴君如扮演的母亲在剧中还有好几处这样的台词,诸如“不吃鱼将来不会游泳”之类。看到这些段落觉得特别亲切,想起小时候妈妈也时不时的说些这种话来哄我干一些事,比如吃完饺子一定要喝饺子汤,不喝就要拉肚子什么的,那会还小,一边使劲思考着胃里这饺子如果没有饺子汤为啥一定要让我拉肚子,一边将信将疑地喝一口汤,发现完全没味道,就又放下碗跑开玩去了。
整部作品据说很多都是导演罗启锐自己童年的事情,而在片中对于母亲这一角色,显然罗启锐更多的展现出乐观的一面。从“一步难,一步佳”,到反复出现的“做人总要信”,透出的是当时香港困难环境下底层小人物对于生活希望的执着。有个细节是台风过后重新粉刷鞋店的招牌,“还是用红色,红色醒目”,然后拿着刷子使劲地刷着,同时嘴里不停的自言自语“做人总要信”,同时眼眶里微微湿润。那时,自己的儿子已经病重,这一下下动作中透露出的那股子倔强是何等的熟悉。还有一处是在北京的医院里,当兄弟两个害怕地看着窗外活生生的死亡时,母亲的眼睛则死死地盯着自己的大儿子,眼神中看到的是恐惧,痛心和一丝的绝望。
“给你买了宵夜,下来吃啊。”
从医院确诊归来的当天晚上,父亲偷偷爬上阁楼看到儿子看书的背影时,任达华的那个眼神耐人寻味,对爱子苦读的心疼,对前两日晚饭时责骂的愧疚,对命运不公的愤恨;然而,当进一转身看到阿爸时,任的眼神瞬间变得轻松,成了为人父者特有的那份关心与开朗,笑着说“给你买了宵夜,下来吃啊。”看到此,不免唏嘘。
直到今天,我仍然觉得自己这辈子吃过的最好的宵夜是高中时晚上爸妈给下的面条,再加上一两片青菜叶和一个荷包蛋。在那时租住的狭小的房子里,热气从面里升起,弥散开来成为心中至今难忘的一缕温馨。
“有的记忆只有三秒,有些事可能会记一辈子。”
很多人说,影片末段,导演让芳菲回来看进一是明显的浪漫理想主义处理,但无论如何,至少这段会让人欣慰。从公墓中的羞涩相视,到赴美离别时额头想碰的不舍惜别,再到生命最后一刻之前的深情一吻。吉他,热带鱼,雨天的收音机,一切都是那样自然,那样的符合中学时懵懂的情怀。特别是进一清晨整理衣服带上“红彩雀”去芳菲家的那段,你是否从中看到了自己曾经紧张而又期待的影子呢。
有时记忆就是这么奇怪,莫名地想起一些东西,纷乱但又那么的清晰。想起那年三月的那场雪,那件格子衬衣;想起那个传来传去写满数学题的笔记本,那句玩笑的BaSO4;想起嘴中无厘头的“毛豆”;想起那些没人看的博客,那段林荫路下被夺走提包后依然傻傻的不知所措的手。所有那些还未开始就已结束的故事,所有那些没有了“然后”的“然后”。
“不行啊,时间到了,一定要走的。”
影片的后半段花了很多笔墨在大哥进一得病去世上,对于奶奶和父亲只是提到了“要到苦海那边去找爷爷”和“几年之后,阿爸也去世了”。进一去世那场戏,弟弟在学校又被罚站在黑板前“报时”,当报到最后5秒时,发现了外面来的一个人跟老师说着什么,结果弟弟本能地反应过来是家里出事了,发了疯地往家跑。
想起高二那年爷爷病危,记得很清楚,那天上午正在上物理课,突然看到老吴急忙忙地从连廊那边跑过来,我当时心里就一沉,果然,老吴推门直接走到我座位旁,说了一句,“你妈在校门口等你,你收拾书包赶紧过去。”我当时几乎是发抖着胡乱拿了几本书,然后在全班和小窦不解的眼神中跑了出去。记得和母亲买了票在火车站外吃午饭,妈妈点了一碗青菜豆腐汤,我到后来才明白了,母亲当时已经预感到了。
其实因为不在一个城市,从小跟祖父一辈很少再一起,在那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我甚至觉察不到什么不同,但有时,又缓缓地发觉,原来真的没有那个慈祥而正直的老人可以说话了,没有那个一边笑一边打着你的屁股喊小赤佬的老头了。
“在幻变的生命里,原来岁月才是最大的小偷。”在我们不知不觉间,它偷走了儿时无忧无虑的欢乐,偷走了远离家乡前的温馨,偷走了少年时青涩的美好,偷走了亲人最后的陪伴。但,总有些东西是它偷不走的,那些植根于你我心间,永不忘却,信守一生的东西。如果可能,我想有一天自己做导演,拍一部自己的《岁月神偷》。
后记:
其实很早就从ftp上把《岁月神偷》下了下来。但一直没能找一个安静的时间好好看,上周看过之后断断续续拖了一周才写完这篇东西。本来还写了很多关于影片本身的东西,放到一起怎么看怎么乱,后来索性就都删了。
虽然很多人批评这部电影格局小了,没能在更大的时代背景下,把那一代香港人“岁月是最大的小偷”这个主题表现出来,虽然有着台风中皮鞋飞出那样拙劣的特技,但从表演的拿捏,画面的选择,音乐的配合等等,这部影片都称得上是不错的作品。更重要的,我们需要这样一些东西来帮助我们记录下生命中那些看似细小但又无限温情的东西。